首页 > 诗文 > 皮日休的诗 >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

[唐代]:皮日休

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

狂蜃吐其气,千寻勃然蹙。一刷半天墨,架为欹危屋。

怒鲸瞪相向,吹浪山毂毂。倏忽腥杳冥,须臾坼崖谷。

帝命有严程,慈物敢潜伏。嘘之为玄云,弥亘千万幅。

直拔倚天剑,又建横海纛。化之为暴雨,潈潈射平陆。

如将月窟写,似把天河扑。著树胜戟支,中人过箭镞。

龙光倏闪照,虬角搊琤触。此时一千里,平下天台瀑。

雷公恣其志,ze磹裂电目。蹋破霹雳车,折却三四辐。

雨工避罪者,必在蚊睫宿。狂发铿訇音,不得懈怠僇.

顷刻势稍止,尚自倾蔌蔌。不敢履洿处,恐蹋烂地轴。

自尔凡十日,茫然晦林麓。只是遇滂沱,少曾逢霢霂。

伊余之廨宇,古制拙卜筑。颓檐倒菌黄,破砌顽莎绿。

只有方丈居,其中蹐且跼.朽处或似醉,漏时又如沃。

阶前平泛滥,墙下起趢趚.唯堪著笞笠,复可乘艒宿。

鸡犬并淋漓,儿童但咿噢。勃勃生湿气,人人牢于锔。

须眉渍将断,肝膈蒸欲熟。当庭死兰芷,四垣盛薋菉。

解帙展断书,拂床安坏椟。跳梁老蛙黾,直向床前浴。

蹲前但相聒,似把白丁辱。空厨方欲炊,渍米未离bL.

薪蒸湿不著,白昼须然烛。污莱既已泞,买鱼不获鮛.

竟未成麦饘,安能得粱肉。更有陆先生,荒林抱穷蹙。

坏宅四五舍,病筱三两束。盖檐低碍首,藓地滑澾足。

注欲透承尘,湿难庇厨簏。低摧在圭窦,索漠抛偏裻.

手指既已胼,肌肤亦将瘯。一苞势欲陊,将撑乏寸木。

尽日欠束薪,经时无寸粟。eA蝓将入甑,蟚蜞已临鍑。

娇儿未十岁,枵然自啼哭。一钱买粔籹,数里走病仆。

破碎旧鹤笼,狼藉晚蚕蔟。千卷素书外,此外无馀蓄。

著处纻衣裂,戴次纱帽醭。恶阴潜过午,未及烹葵菽。

吴中铜臭户,七万沸如臛.啬止甘蟹ee,侈唯僭车服。

皆希尉吏旨,尽怕里胥录。低眉事庸奴,开颜纳金玉。

唯到陆先生,不能分一斛。先生之志气,薄汉如鸿鹄。

遇善必擎跽,见才辄驰逐。廉不受一芥,其馀安可黩。

如何乡里辈,见之乃猬缩。粤予苦心者,师仰但踖踧.

受易既可注,请玄又堪卜。百家皆搜荡,六艺尽翻覆。

似馁见太牢,如迷遇华烛。半年得酬唱,一日屡往复。

三秀间稂莠,九成杂巴濮。奔命既不暇,乞降但相续。

吟诗口吻噅,把笔指节瘃。君才既不穷,吾道由是笃。

所益谅弘多,厥交过亲族。相逢似丹漆,相望如脁肭。

论业敢并驱,量分合继躅。相违始两日,忡忡想华缛。

出门泥漫漶,恨无直辕輂.十钱赁一轮,逢上鸣斛觫。

赤脚枕书帙,访予穿诘曲。入门且抵掌,大噱时碌碌。

兹淋既浃旬,无乃害九谷。予惟饿不死,得非道之福。

手中捉诗卷,语快还共读。解带似归来,脱巾若沐浴。

疏如松间篁,野甚麋对鹿。行谭弄书签,卧话枕棋局。

呼童具盘餐,擫衣换鸡鹜。或蒸一升麻,或煠两把菊。

用以阅幽奇,岂能资口腹。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

高谈繄无尽,昼漏何太促。我公大司谏,一切从民欲。

梅润侵束杖,和气生空狱。而民当斯时,不觉有烦溽。

念涝为之灾,拜神再三告。太阴霍然收,天地一澄肃。

燔炙既芬芬,威仪乃毣毣。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我愿荐先生,左右辅司牧。兹雨何足云,唯思举颜歜.

皮日休简介

唐代·皮日休的简介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 皮日休的诗(322篇)

猜你喜欢

依韵奉和牧翁人日示内二首 其一

清代柳是

春风习习转江城,人日于人倍有情。帖胜似能欺舞燕,妆花真欲坐流莺。

银幡囡戴忻多福,金剪侬收喜罢兵。新月半轮灯乍穗,为君酹酒祝长庚。

从刘殿院借书

宋代沈与求

骨寒宜伴列仙臞,欲喜依刘计未疏。自昔暗中人易记,到今名下士非虚。

欲从给事论奇字,拟向中郎得异书。愿借牙签三万轴,为公一一辨蟫鱼。

诸公唱和多记经历之事因感昔游复用元韵凡三

宋代苏颂

朝鞍早过凤楼西,雨浥轻尘未有泥。

颁宴百壶人共醉,演纶双笔客同携。

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

宋代晁补之

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戏答李伯襄 其二

明代伍瑞隆

暖风微雨昼迷冥,深院无人处处莺。未必诏华从此掷,不须愁怨却悲鸣。

和张寺簿功父得祠

宋代释宝昙

碧海鲸鱼快一逢,不为夜雨泣秋虫。

神交已极天人际,玉立仍馀国士风。